提起山東省的壽光蔬菜和壽光菜農,那得翹大拇指。該市文家街道桑家營子村就是個20多年的設施蔬菜種植專業村,也是遠近文明的富裕村。6月29日,記者再次來到這裏,發現這裏的菜農“更牛氣了”。
“你看,這是水肥一體化設備,這是黃藍板,這是殺蟲燈,這是自動放風機……”在菜農桑龍海的大棚裏,桑龍海與記者邊走邊說,“自打去年9月份用上了這個新大棚,自動放風機、卷簾機以及噴淋設備等,讓咱管理大棚更輕鬆了。土壤改良、配方施肥、水肥一體、綠色防控等標準化種植技術,讓咱投入少了,蔬菜質量更高了。”
桑龍海夫婦種植大棚茄子20多年,原先兩口子管理兩個舊大棚,遇到的問題越來越多。“主要就是連續多年種同一種作物,加上以前化肥用得多,土壤板結越來越厲害,根線蟲病等病蟲害也越來越重。特別是瓜類、茄果類等,受害最重,有的大棚甚至因此而絕收。”桑龍海說。
去年,壽光為破解多年設施蔬菜種植積累的問題,提出實施蔬菜產業“二次創業”,推進了“舊棚改新棚”工程。“這是破解設施蔬菜產業現階段發展瓶頸的根本出路。”桑家營子村村委會主任桑相德說。
原先,桑家營子村村裏900畝耕地,被劃分為340個蔬菜大棚。2015年,經過全村動員後,村集體統一規劃,流轉土地,340個舊式大棚全部被改造為160個新式大棚。
桑相德介紹,新大棚普遍長150米、寬16到18米、高7.5米以上,比舊大棚增加種植麵積約80%。“這樣的大棚,棚體大,采光好,提溫快,保溫好,減少病蟲害。並且,棚內麵積擴大,自動化程度和科技含量提高,省工省力。”桑相德說。
壽光市植保站站長鞏玉升介紹,推進“舊棚改新棚”後,壽光又通過財政獎補等方式,推廣了“沃土”工程、土壤改良、配方施肥、水肥一體化、綠色植保等一整套的綠色標準化生產技術。這些技術,目前在桑龍海的大棚都用上了。
用了一年,桑龍海也有數了:一年來,化肥主要使用配方肥、水溶肥和有機肥,用量比以前減少60%,投入減少約4000元;新棚病蟲害都是以預防為主,農藥使用的很少,投入減少約90%;新棚管理水平更高,種植茄子畝均增產約30%;生物肥使用得當,病蟲害少了,茄子長出來又黑又亮,賣相好,售價也更高了。“而且,由於新大棚自動化水平高,管理用工減少了一半。以前,凯发娱乐兩口子管理兩個舊棚,很累,年收入也就10萬元。去年換了新棚後,兩口子管理一個棚,很輕鬆,年收入還達到了20萬元。”桑龍海笑著說。